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信阳 > 正文
固始:妙采蓼乡千家调 巧唱玉声万里传
2023-03-07 11:00:50 来源: 大河网
关注河南热线

信阳市固始县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,有着厚重博大的文化根脉、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、革故鼎新的文化活力。灶戏作为固始县传统民间剧种,拥有众多非遗传承人,霍玉梅就是其中一位,她因“缘”接触灶戏,因“爱”传承灶戏,为灶戏传承注入新的活力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霍玉梅(左一)团队认真排练 张政 摄

2023年正月刚过,灶戏代表性传承人霍玉梅家里就陆续来了不少中小学生,自从霍玉梅开展“中小学戏曲进校园”活动以来,灶戏这个古老的地方剧种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,闫雨彤就是其中一位,即使面临高考,她也挤出时间来看望老师,学上一个小唱段。

“在音乐课上我听到了霍老师的灶戏,从此就跟着老师学习,登台演出后看到灶戏深受观众欢迎,我非常有成就感。现在高三学习比较紧张,高考之后我会继续学下去、唱下去,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灶戏传承中来。”闫雨彤说。

灶戏是诞生于固始县的民间剧种,起源于木工匠人的日常消遣,流行于固始县东北部的分水、蒋集、往流等乡镇。当时木匠班子工作时都吃住在东家大宅,白天做工,晚间唱戏,在民间形成了“先问演艺后问手艺”的行业风俗。因代表性剧目《郭丁香》讲述灶王奶奶郭丁香的故事,所以灶戏也叫“丁香戏”“锅台戏”。清末时期,灶戏在豫南地区家喻户晓。

教学示范 张政 摄

传统灶戏,作为一个依附于木工匠人口口相传的民间小剧种,缺少专业人士记录加工,一直保留着浅显、平俗的原生态,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蒙尘。新中国建立以后,灶戏尚保留剧目31个,包括大戏11个,小戏20个,2010年,霍玉梅第一次接触到灶戏时,只有《郭丁香》的部分片段。

“我接了一个省级的课题,与灶戏有关,地方灶戏是好立项,也比较新颖,但网络找不到任何的视频资料,文字资料也非常少。”霍玉梅说。

今年54岁的霍玉梅自幼喜爱戏曲,师范毕业后进入南大桥中学担任音乐老师,后在实验中学、教师进修学校开展音乐教学,随着研究的深入,她对灶戏的喜爱也日益加深,灶戏研究的论文、课题先后获得省级奖项的同时,她也找到了灶戏非遗传承人赵海英正式拜师学艺。

进行戏曲研究 张政 摄

赵海英出生于1949年,自幼跟着木匠爷爷看戏、学戏、唱戏,2009年组建灶戏团,在固始县秀水街道办事处长期开展演出、教学活动,2016年进入首批固始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,霍玉梅拜师后很快就成为她的得意门生。

“奶奶跟爷爷上哪唱灶戏都把我带着,时间久了看会了我也唱,唱得不对奶奶就对我讲。后来带了徒弟,徒弟专心学我专心教,把自己会的都传给徒弟。”赵海英说。

作为民间艺术,越是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,艺术本身就越要求革新、求提高。为给灶戏注入新的活力,霍玉梅走遍田间地头搜集唱腔、唱段,完善、充实灶戏内容,积极拓展视野,结合现代乐理知识丰富灶戏唱腔,让灶戏更具时代性和新鲜感。

霍玉梅所获部分荣誉证书 张政 摄

非遗传承任重道远,后继无人就会逐渐消亡。多年来,霍玉梅坚持在固始县各中小学开展灶戏进校园活动,把灶戏加入音乐教师培训内容,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和推广灶戏,声乐专业毕业的王可玉在合唱团里遇到霍玉梅,接触到了灶戏,从好奇到责任,现在灶戏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。

2017年,霍玉梅以“灶戏艺术工作者”身份当选为固始县政协委员;2022年,霍玉梅成为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面对赞赏和荣誉,她表示,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要用匠人精神要求自己,用灶戏留住传统文化,用技艺传承非遗之美,用表演讲好蓼城故事,为固始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
“我会继续搜集可用的素材,比如民间戏曲、民歌等编排成剧本,希望有专业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,让固始灶戏发展得更好。”霍玉梅说。(戴煜 张政 吴传柱)

责任编辑:hN_0727
    独家